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首 短诗的反响与感言 一、 文本 母亲百岁冥诞祭 一九四九,一条界线 把你的一生分为两半 一九八二,一条鸿沟 把我们与你分隔两边 二零一六,三代祭奠 你已与我们愈行愈远 哦哦其实,越走越近 请等着我来天国团圆 香烟袅袅,烛光闪闪 默默心语你可曾听见 ——10月5日凌晨,二日后补记 二、 本事 我母亲生于1916年阴历9月初三,1982年7月29日病故,享年仅66虚岁。今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34年了,正值她老人家百年冥寿。我早就想着这个日子,得率家人举行祭祀的仪式。而今年的阴历初三正是阳历10月3日,正好在假期里。我心里还默念全家不能到齐,引以为憾呢,哪知留学毕业后暂留美国西雅图的外孙女可可居然出乎意外于国庆前回来探亲,而经常假节日加班的女婿王婕那天也在家休息。这样我和老伴,女儿、儿子各自一家三口,全家八人那天就可以到齐了。我早早就预告了这个安排,家祭那天不能缺席。本来是打算就在我家举行仪式,后来女儿小晓说她家有个后园,在那里好些,于是小曦就驱车把我们夫妇接到他姐姐家里(加上他全家刚好一车)。家祭仪式午饭后就在小晓的后园举行。 母亲的遗像靠着一颗大树,就在那里看到了她从未觌面的孙女婿、孙媳和两个曾孙:一个刚自大洋彼岸归来,一个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第一次回家呢。一切如仪,而我心中波涛翻涌,千言万语,拥塞于胸,无从说起。 事后心念应该有诗吧,竟无一词半语。直至5日凌晨醒后忆及,乃成10行,写在手机便笺上,陆续通过微信、短信、QQ发给各位亲友。没成想这首短诗竟引起强烈反响,各种信息反馈给我,使我百感交集。对此诗,好评是一致的,但是对第四节意见颇多,认为需改。 为了不辜负各位好意,我特地将这些意见梳理一番,乃有此短文。 三、 反馈梳理 归纳起来,对此诗意见有三种: 一是激赏,请看下列诸君雅意: 丁 鲁(湖南湘潭):感情真挚,非常动人! 傅天琳:温暖、明亮、悲伤、壮丽,一首抒写生命的好诗! 凌泽欣:好诗缘于情,挚情得好诗! 王端诚:催人泪下! 周 琪:读后泪奔! 陶 芗:怀念父母······ 蒋泽民:让人感伤······ 王维霞(山东):感人至深……问候万老师。 杨丽芳(云南):情真意切,撩人心弦。 还有一些吧,因为信息多,覆盖快,有些朋友的点赞可能被淹没了:抱歉! 二是在肯定全诗的同时,对第四节有异议。有的意见还很强烈。最早是外孙女可可,读后立马回帖:“你还是过几十年再去团圆吧。”老伴看了,也说那里写得不好。那意思当然是想我多活些年,我答道:“那敢情好,但是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下面照录几则诗友的意见: 龙光复最先发言:“祭诗十分动人,在短短的句子里写透人生,浓缩亲情。是个人的际遇,也是时代的风云。\不过,你健康长寿正是在天国的母亲的企盼。等着到天国去团圆的句子有违母亲的初衷,也有违生活的真实。宜稍作修改。” 孙友芳:“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定会眷顾老师长寿!我也觉得这点该修改。” 苏勤:“这首诗写得很好,非常感人,但这个地方一定要好好改改,读起来不舒服:(略)”她后来又说:“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护佑她唯一的儿子度过所有的劫难,为了家人,为了诗友,为了诗歌,活过一百年!”她还强调:“一定得改!” 贺志利:“祭诗声情并茂,字里行间溢孝。母子团圆尚早,九十九岁可好?我们为你祈福,缪斯宝刀不老!”这首六言诗得到众人的赞赏,说是道出了共同的心声。美好心愿,着实令我感动。 任雨玲表示改与不改均可,又说“您的原稿更令人悲伤,浓墨重彩,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甚至代我把这节改为:“哦哦母亲,日夜思念\我们何时再欢聚团圆”。她还说与我有同感,因为她的父亲辞世未久呢。 云南的杨丽芳还提出一个很好的意见:“在天国团圆改成在梦里闭圆如何?” 后来孙友芳又提出一个新的意见:干脆把这节删掉,以免让读诗的人伤感。 三是对第四节还有另外的高见。 宁夏的魏萍站在一定的高度,看法与众不同:“我倒以为这句直抵心底。生老病死,谁也无法逃脱,勇敢地面对,委实也令人感动。生死面前,坦坦荡荡,要的就是这种洒脱。”她还对孙友芳说:“跳出生死,就没有那么伤感了。” 自贡的张先锋君则就对此诗做出总体评价:“前三节起得很好,很有创意。三个特殊意义的时刻囊括了过去现在,点明了主题。后两节的转接我觉得太随便了些,如果能深挖一下,或许会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呢。”这算是独到的见解。不过我不想再“深挖”了,就到此为止好了。 四、 作者感言 忆昔“东方诗风”,往往一诗贴出,立马争相跟帖,热闹非凡。可惜今非昔比,好景不再,一首诗引起这样的关注,在我已觉陌生。细细思之,亦不奇怪。万物有盛有衰,不可强求。不过阵地更新带来的转移也是好事,若非微信凭之便捷,又哪有这样的喜悦呢? 闲话几句,书归正传吧。此诗之所以得到大家首肯,从前面引用的评语已见端倪。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还在一个人人心中有的“情”字。还加上一个“深”字:母亲对我恩深如海,虽然离开我已经34年之久,但是无日忘之。当她百年冥寿,阖家到齐共祭,算是尽心尽意,可以无憾了。只有这样,才能直击人心,引起共鸣。 再加上一个“真”字。上文说的“深情”能不真吗?这里是指表达上的“真”。就拿大家不能接受的那节诗来看,就绝对是我真实的想法,如实的表达。我今年75岁了,离到天国与母亲团圆的日子怎么也不会遥远了。于是就直抒胸臆,实话实说。没想到如果母亲天国有知,这一定不符合她的心意;也没有想到还有诸多在世的亲友,也对我怀有深情,不愿我过早离开他们呢。 那个“删”的办法不为我所取,因为那样原作就显得单薄了。这样,我便处于改与不改的两难之间。那么,当“真”就与“善”发生了冲突,你何以处之?思虑再三,那就只能舍真求善了——这里的“善”是指诗友们的善意。于是我便把第四节改了,全诗定稿为: 母亲百岁冥诞祭 一九四九,一条界线 把你的一生分为两半 一九八二,一条鸿沟 把我们与你分隔两边 二零一六,三代祭奠 你已与我们愈行愈远 哦哦其实,何曾走远 你无时无刻不在心间 香烟袅袅,烛光闪闪 默默心语你可曾听见 ——10月5日凌晨,二日后补记 10月7日据许多诗友意见改写第四节 这样,算是给为此诗所感动的诗友们一个交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