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明月
问明月那些阴晴圆缺
可是你的全部呢
那些快乐或者忧伤
思念洁白
我们只有仰望吗
邀明月
花圃里
万寿菊正开
还有紫罗兰
许多花草都入梦乡
你只挂在空中吗
偏爱水中月
其实水中的月
和镜中花不一样
月有皎洁
月嵌上水的波纹
影子也是明亮的
我嗅到了水中月的气息呢
我不伸手戳破水面
心中就满是月光
甜蜜蜜
中秋是香的
中秋是甜的
中秋金色
中秋收获
远方的亲人
看见我的诗行
比明月更甜蜜馨香
梦想
怎么文字的调子这么低呢
有时我们和梦想就隔一小步
我们朝前奔去
她就和我们玩起捉迷藏游戏
天之大
容得下黑暗与光华
还有可以称为天的
我们都是亲人的一块天呀
就像天空
我们也多数时候沉默
但决不会不应答
月亮代表我的心
可以用月亮代表我的心吗
我这样问自己
我和月亮有很大的距离
她亮着或者归隐
我的关怀都在的
有时是清风有时是流水
天地
可以飞翔
可以栖息
有这样一块天地就够了
如果可以打拼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那里一定生长着快乐与幸福
祝福
不是所有的祝福都没有回声
不是所有的温暖只把自己唤醒
浅谈张义和先生短诗《偏爱水中月》
文/金罂粟
诗歌,在诸多文字体裁中,被誉为人类精神后花园的“圣地”,我以为是当之无愧的。随着时代文明的发展进步和语言环境、语境的变迁,“现代诗歌”逐渐走出古代(主要指古体、近体、曲赋等)诗词歌赋的桎梏,带着聚焦美景,凝结美意的款款深情,以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的姿态走向了大众,走向了文学的前台。欣赏一首具有毫不做作、极富想象力和音乐节奏感特质的现代诗歌,一如醉赏山涧清溪、又若畅饮甘醇清露,痛快的紧。张义和先生的诗歌,无疑就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代表。
实话说,我读张先生的诗歌不多,细品者更少。前日突遇先生的《月亮》组诗,便一下挑起了我的神经。其中对 《偏爱水中月》尤为喜爱,原文如下:
其实水中的月
和镜中花不一样
月有皎洁
月嵌上水的波纹
影子也是明亮的
我嗅到了水中月的气息呢
我不伸手戳破水面
心中就满是月光
全诗短短八行,句缓气沉,在与风月的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之中,“偷偷”的塞进了极富哲学意味的“现实和理想、眼前与远方”的碰撞,于是全诗便有了灵魂。
先说说语言与节奏吧。
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就是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先生的这首诗,表面看来,语言上近似白描,不妖不惑。全篇没有设置统一韵脚,但在“月有皎洁/月嵌上水的波纹/影子也是明亮的/我我嗅到了水中月的气息呢/我不伸手戳破水面/心中就满是月光”这种如诉如说的语境中,犹如粘连不断的秋风,分明让人体会到一种内在的节奏和流畅回环的音乐美,读来,云淡风轻,歌之,诗意画心。
再说说意象与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作者在这里舍去了过多的具象描写,仅以“水中月”、“水纹”和“我”三者呼应,一“嗅”,一“戳”,静中有动,细腻而巧妙的完成了整个画面。
在这里诗人所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
诗人对“嵌了水纹的月影”如此喜爱,不仅仅因为她的“明亮”,更多的是因为她的“气息”。这就使本来人们以此象征虚无缥缈的事物给活化了。所以,与“镜中花”相比,诗人更喜欢“水中月”,所以,“我”陶醉于她的静美而不愿意伸手去“戳破”。这是诗者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赞美,更是诗者内心情感的完美表达。
其实,诗文并没有就此而止,直到最后一句“心中就满是月光”,才真正道出了我不“戳破水面”的真正原因。
是啊,月亮,一个“故乡”的代名词,她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每个游子的心。我们赞美月亮,赞美月光,是诗情,更是一种难以述说的乡愁。
是啊,在这繁杂的到处充满尘埃的尘世中,我们的思想以致灵魂能得到一个静美安心所在,在心中保留“一片月光”,是一件多么奢侈困难的事!于是,我们又仿佛看到了诗者内心的另一面,那就是对“黑暗”的拒绝与批判。
纵观全诗,虽然没有“情哀之时美景含泪”的慷慨悲壮,但却让人在这“细雨柔情、云淡风轻”的诉说中,深深体味出一种内心悲喜,一种艺术的温暖与苍冷,可见作者用心良苦了。
我喜欢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更喜欢张义和先生的《水中月》。 拜读大作,欣赏精彩点评。 李丛莉 发表于 2015-9-30 10:50
拜读大作,欣赏精彩点评。
节日快乐~~敬茶~~ 孟祥忠 发表于 2015-10-3 04:35
欣赏佳作,是一种享受,喜读!
节日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