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诗酒自娱 于 2015-8-5 13:42 编辑
海棠烟雨 重庆十二景之一《海棠烟雨》很有诗意的名字。据说古巴渝十二景为当时的巴县知府王尔鉴编辑的,《海棠烟雨》居其中。当时的景色是:一条流入长江的小溪,溪边海棠花夹岸,小溪入江处,顺着江边蜿蜒上溯到四公里一带。烟雨朦胧时,清幽美丽,故而得此名。 我接触到这一景区时,已时过景迁。溪还是那条溪,但没有了海棠花和清澈的流水。虽身临其景多年,记得最多的还是生活中的点滴。 三十多年前,那是七十年代。从结婚到孩子六岁都是从南岸的海棠溪渡口乘轮渡过江去上班。 春天阳光明媚,鹅卵石发亮,附近的妇女们常到河边洗衣服,杵声打趣声联成一片;夏天的太阳和暴雨交织着肆虐趸船,人一走进去就象进了蒸笼,遇到涨水时通过趸船能少走很多路,有时也会因水位太高而停渡;秋天细雨绵绵,顶着轻寒走在泥泞的河滩上,一跛一拐的快步前行。冬天薄雾漫天,时不时的还会因为有雾不开渡。江水枯到了极限,会留下一大片鹅卵石滩。星期天偶尔会有机关干部来参加劳动,把鹅卵石滩修整出一条路来,让乘船的人们好走一些。冬天船上挂着油沾布挡风,也挡不住瑟风寒噤;夏天开渡时吹着丝丝河风倒是很惬意的。在船上遥看两岸景色,大多数时间都是灰蒙蒙的,没有多少美感,就象我们那时的服装一样,青蓝二色单调泛味,这就是当时人们对雾都的直感吧。只有一景很难忘,就是过年前家家户户洗的白被单,晾在高处,放眼望去、大江两岸片片帆点。 那时是轮渡和车渡并存,如遇轮渡不开,车渡师傅心情好的时候,可以搭车渡过江。记得那年、我怀着六、七个月大的儿子搭车渡过江上班。车渡没有人行跳板,要跨很大一步才能下船上岸,在奋力跳上岸时力不从心,一个闪失差点掉到水里,幸好旁边有人来扶了一把,当时把我吓得倒抽了一口冷气。 轮渡是有班次的,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会在浮桥上快步行走,有一次不小心,脚踏空在两个浮船的中间,一只脚下去了,时值夏天(夏天浮桥特别长),被铁浮船把脚杆皮肤擦伤,也顾不得疼痛,拔腿就跑,终于赶到那班船。在船上再来慢慢清理伤口,说是清理,也不过是整整衣裙的锈屑,把冒小血珠的皮肤用手绢轻轻擦试一下。 有车渡当然就有货物上下,有一次从一个正在下货的货车旁经过,一个搬运工把货物掉落在我的胸前,弄脏了我的裙子打痛了我的脸(后来脸都青了)。那个搬运工忙来给我擦试, 当时自己感觉没有什么,忙说算了算了,急急赶路去乘船。人都走远了,还听到背后送来一句“你真大量”的惊讶声。 我婆家在黄桷古道旁、离河边有十几分钟的路程。解放前这条山路是马帮们从贵州到重庆的必经之路,解放后交通方便了就失去了马道的作用,而今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登山的好去处,现在的黄桷古道也是重庆一景,早上爬山的中老年人络绎不绝。 渡口斜对着的江心有一个很大的沙洲,那就是重庆有名的珊瑚坝,是当时的重庆机场,现在枯水天也依稀能见到当年的飞机跑道。 蒋介石到黄山别墅,海棠溪渡口是必经之路。传说当年有一个人在河滩解大便,看到有车过抬起头来张望,被蒋介石的警卫员一枪打死在乱草丛中。一九八零年七月一日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在后来的一二年,海棠溪渡口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八十年代初叶,彻底撤消了。 三十多年前,那紧临海棠溪的烟雨路,是一条没有柏油的土公路。公路靠河那边,绿树成荫,几处老房藏在其中、也别有一番古韵,现在已改建成为重庆的知名楼盘《海棠晓月》了。 海棠烟雨,因渡口而成名,也因渡口而消忘,走出了大家的视线。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长江沿岸,修起了滨江路,到了夜晚灯光璀璨,集旅游餐饮于一地,又修建了海棠烟雨公园,公园沿江而建。亲水临风、曲栏绿树、繁花似锦、喷泉音乐,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到了晚上居民们就到这里来和着喷泉音乐跳舞,白天除了外地人,也有外国朋友来观光。 在烟雨朦胧的时候,芳菲亭台若隐若现,其实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海棠烟雨呢。 知否、知否,应是海棠依旧。 正所谓: 海市虚无月瞰江, 棠花小憩梦推窗。 烟波飘渺随风去, 雨过天青四季香。
219 ︳ ︳ ︳ |